跑跑跑,向前跑,跑向康莊的大道……
但如果不斷向前奔跑的結果,只是無止盡的迴圈,又該怎麼辦呢?《你想要的都不在這裡》這個作品,就是試圖正面迎擊這個問題。
戲長約40分鐘的演出中,表演者陳弘洋在華江整宅連成一圈的天橋及連通道上,不停地繞圈跑步。在他跑第一圈時,他如同一名熱情的運動教練,邀請觀眾跟著一起跑動,在第一圈結束後,觀眾幾乎都停在原地,只留陳弘洋繼續跑著,透過他身上的麥克風,將他氣喘吁吁的聲音,以及他在澳洲打工所經歷的故事,送到觀眾戴的單耳耳機中。
就表演者的自述中所言,他在澳洲的一天工作結束後,時常會去慢跑,而透過他在華江整宅上上下下移動的身影,觀眾似乎也被拉回到他的澳洲回憶裡。在長達40分鐘沒有間斷的跑動裡,身體的疲累感是如此強烈,這也讓形式與內容,透過這個身體感受,而被連結起來,他除了是表演者於現場實際的體力消耗外,也是他在澳洲進行勞動工作時的消耗,也是工作這件事情本身,對於生命的消耗。
但我們對於工作真有如此的抗拒嗎?或其實我們根本已被內建好了,沒了工作,人就沒那麼完整的思考模式?演出中,表演者也提到,其實他沒有那麼討厭眼前的工作,這工作甚至能夠讓他在重複動作的流水線上,因動作的重複,而令空閒的腦袋有時間進行思考。這是創作者為自己與觀眾所設下的一重辯證,假使我們已是這樣的人類,那麼沒了工作,我們的生活又將何去何從?
最後,這樣的迴圈,被一個巨大的情感事件所衝擊,在澳洲打工的表演者,需要抉擇是否因阿公重病而回到臺灣,最後他選擇回到台灣,他說自己成了半途而廢的人,但半途而廢或許正是我們能回到生活本身的關鍵,就像表演者對著空中大喊的宮澤賢治詩作《不怕風雨》,如果我們還能為了什麼事情而被觸動,那就去做吧,也許這樣才能從工作或不工作的對立邏輯裡掙脫。
我很喜歡這個作品,但還是想提一點,在整個演出中,雖然表演者以不斷運動中的身體,作為推進演出的力量,但整體來說,仍是相當節制與簡潔的風格,但到了阿公過世的部分,突然非常具象的有了在靈堂跪拜的模擬,我可以理解這對創作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情感段落,但就觀眾的角度來說,這樣如此濃烈的情感,令我一時被彈出演出原先的設計中,直到這個段落結束,才又被慢慢抓回來,也許創作者可以再斟酌這個段落的設計,是否能有更與前後呼應的安排。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