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策展

你想要的都不在這裡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盧宏文

2018/08/05 14:30

點閱率:429

11110

跑跑跑,向前跑,跑向康莊的大道……
但如果不斷向前奔跑的結果,只是無止盡的迴圈,又該怎麼辦呢?《你想要的都不在這裡》這個作品,就是試圖正面迎擊這個問題。

戲長約40分鐘的演出中,表演者陳弘洋在華江整宅連成一圈的天橋及連通道上,不停地繞圈跑步。在他跑第一圈時,他如同一名熱情的運動教練,邀請觀眾跟著一起跑動,在第一圈結束後,觀眾幾乎都停在原地,只留陳弘洋繼續跑著,透過他身上的麥克風,將他氣喘吁吁的聲音,以及他在澳洲打工所經歷的故事,送到觀眾戴的單耳耳機中。

就表演者的自述中所言,他在澳洲的一天工作結束後,時常會去慢跑,而透過他在華江整宅上上下下移動的身影,觀眾似乎也被拉回到他的澳洲回憶裡。在長達40分鐘沒有間斷的跑動裡,身體的疲累感是如此強烈,這也讓形式與內容,透過這個身體感受,而被連結起來,他除了是表演者於現場實際的體力消耗外,也是他在澳洲進行勞動工作時的消耗,也是工作這件事情本身,對於生命的消耗。

但我們對於工作真有如此的抗拒嗎?或其實我們根本已被內建好了,沒了工作,人就沒那麼完整的思考模式?演出中,表演者也提到,其實他沒有那麼討厭眼前的工作,這工作甚至能夠讓他在重複動作的流水線上,因動作的重複,而令空閒的腦袋有時間進行思考。這是創作者為自己與觀眾所設下的一重辯證,假使我們已是這樣的人類,那麼沒了工作,我們的生活又將何去何從?

最後,這樣的迴圈,被一個巨大的情感事件所衝擊,在澳洲打工的表演者,需要抉擇是否因阿公重病而回到臺灣,最後他選擇回到台灣,他說自己成了半途而廢的人,但半途而廢或許正是我們能回到生活本身的關鍵,就像表演者對著空中大喊的宮澤賢治詩作《不怕風雨》,如果我們還能為了什麼事情而被觸動,那就去做吧,也許這樣才能從工作或不工作的對立邏輯裡掙脫。

我很喜歡這個作品,但還是想提一點,在整個演出中,雖然表演者以不斷運動中的身體,作為推進演出的力量,但整體來說,仍是相當節制與簡潔的風格,但到了阿公過世的部分,突然非常具象的有了在靈堂跪拜的模擬,我可以理解這對創作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情感段落,但就觀眾的角度來說,這樣如此濃烈的情感,令我一時被彈出演出原先的設計中,直到這個段落結束,才又被慢慢抓回來,也許創作者可以再斟酌這個段落的設計,是否能有更與前後呼應的安排。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盧宏文

2018/08/11 19:30

點閱率:278

11100

看演出前,我對於佛朗明哥舞並沒有太多的瞭解,在觀賞完舞作之後亦然,會登記觀賞這個演出,完全是衝著能聽到鍾玉鳳的琵琶演奏而來,但佛朗明哥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舞蹈,當舞者的踱步與佛朗明哥吉他的樂聲,搭上擊掌手節奏與歌聲,總是能一秒將觀眾捲入漩渦之中,因此每當舞者隨著樂聲甩動衣襬時,或頓挫身體時,我總是很願意把我的心神全副交給表演者,即使我無法像鄰座熟悉佛朗明哥舞的觀眾一般,在適當的時候,給出和著節奏的喊聲。

這齣舞作的名稱取作《島民》,在演出前望文生義,即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在這個越來越多人試圖理解這塊島嶼的歷史,以及去向的現在,一旦提到島,似乎就必會與自身有所連結。在演出中,可以發現這的確是一個名實相符的作品,它由主要創作者李律彈著月琴唱《思想起》開頭,接著李律說起演出所在地——納豆劇場的名稱由來,並且帶入一首佛朗明哥關於移居的歌曲《El Emigrante》,之後演出的組成大抵如此,總是一段李律的自述,配合上一段佛朗明哥的舞蹈。

這些自述的故事讓國家的、血緣的和語言的邊界,在此顯現,例如一名學習佛朗明哥並以此謀生的台灣人,如何面對美國海關的提問;或是我如何面對一種我聽來熟悉卻又無法說出口的語言,這些故事與舞蹈呈現融為一體,尤其是那段李律蒙上雙眼的獨舞,透過這樣的姿態,以及那盞握在她手中的立燈,彷彿探問著自身的斷裂,也追問著觀眾心裡的黑暗。

比較可惜的是,主述者的聲音,透過音響傳出時,聲音變得較為扁平,高音甚至有些刺耳,這一方面與聲響設備有關,一方面也與表演者的麥克風使用方式有關,這影響了故事渲染人心的力道,也令說與舞間有時會裂成兩塊,且我有時甚至覺得,在這個作品裡,無有言詞的身體動作,比起語言能說出的,常更加神秘且懾人魂魄。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

盧宏文

2018/08/18 15:00

點閱率:521

11111

生平中現場觀賞漫才+短劇的初體驗,就獻給了過敏原人+搞笑救星+林東緒的演出,真的是個相當美好的開始。原先擔心對於演出形式的不熟悉,以及因為對於要看人專門表演搞笑的尷尬,會讓我在觀眾席化為一座冰山,但是《職男人生3之達成激笑》使我觀演前的顧慮一掃而空,自然而然地引出我發自內心的笑聲。

雖然在開演前的廣播,及演出結束後,表演者們都不斷的向觀眾喊話,說他們在後臺非常緊張,但我在場上看到的,卻是穩健推進搞笑能量的段子連發。比較可惜的是第一段,由搞笑救星擔綱的部分,由於主題是圍繞在婚禮上,但婚禮上能裝傻、吐槽的梗,多半是圍繞在不合時宜的語言或行為,也就較難超脫出觀眾的意料之外,進而營造出驚喜感,且耿賢在這段的肢體較為僵硬,吐槽時的拍點也常會早了零點幾秒,如果可以再鬆一些,相信能更全面點燃笑點的火力,但經過第一段後,表演者也就越漸入佳境。

週末的午後,能夠觀賞到這樣的演出,再壞的心情都被稍微解開了一些,也令人期待下次有機會再欣賞這類型的創作。

演出場地: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盧宏文

2018/08/11 15:40

點閱率:400

11000

這場演出,把劇場裡最常用來假鬼假怪的三大招式全用上了,環繞環境的聲響,演員們肢體上的接觸互動,再適時地灑上些與觀眾的互動,令人感到既炫目又有些不安,這三者的組合可以就這樣無止無盡的發展下去,但這與內容的關係是什麼呢?形式並不僅只於幫助內容的被演繹、被演說,它實則應該就長在內容裡頭,它們是不可二分的整體,但在《牙洞/牙牙學痛》中,形式只是形式,內容與觀眾觀演時的連結仍尚未發展。

在藝穗節的宣傳頁面上,提到「女孩」,提到「與父相戀」,而這些文字所造成的驚駭程度,在演出現場並未出現,即使導演使盡的調度表演者的身體交纏,或是發出聲響,但只能停留在隔靴搔癢的層面,因為那只是在演,身體與思想間所面臨到的真實危機尚未被召喚出來。比較確切令人有感受的,是將某種世間認定之不潔的剃除,與拔牙的意象連結在一塊,整齣戲只有這裡讓演員的行為與內容產生了呼應,並且導引出能量。

在演出中,編劇挪用了許多不同的文本,如禮記、荀子或莎樂美,可以感受得到其對倫理關係的探索與質問,但我疑惑的是,東西方文化間對於倫理的思維,是奠基在同樣的看待「個體」與看待「社群」的觀點上嗎?否則這些文本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被相提並論呢?當然,這也可以看做是編劇只是拿取這些象徵符號來拼貼或刻意誤讀,那麼導演呢?導演關於文本的詮釋是什麼?究竟是要講倫理關係的形成呢?亦或是要講倫理關係僵化後的人性衝突,在這場演出中,皆未有太多的發展,比較多的著墨反而是在描繪亂倫事件上,但事件終究只停留在事件的層面,未能開展出更多的同感或討論空間。

演出場地:思劇場

盧宏文

2018/08/05 19:30

點閱率:358

11100

米日一里葉晋發的場地被一分為二,一側是客廳,另一側是餐室,對外的兩扇門,則用做通往廚房及臥室的入口,樓梯則被當作是通往街上的出入口,雖然樓梯動線令人有些困惑,但原著劇本演出時所提及的場地,在單一的環境中皆被成功營造出來,不曉得這是演出團隊選擇這個場地的先見之明,亦或是後來的發展,但這樣的舞台設計相當別具巧思。

演出中,四名演員的台詞雖然有著濃濃的翻譯腔,但因為整體演出很從一而終,並未有試圖在地化的痕跡,反而讓人明確知道我們與這個美國經典劇本間的距離。而既然觀眾與文本間有著一道鴻溝,而創作者又未嘗試填補,那麼能幫助觀眾跨越的,唯有以演員們的情感渲染為依歸。

在《碎了一角的,…》裡,黃煒翔同時身兼湯姆及類似說書人的角色,他的表現相當穩健且細膩,獨白時的聲音充滿情感,也能捕捉住意在言外的事物。飾演蘿拉的陳思潔,開頭時雖較為生嫩,但隨著蘿拉的故事逐漸披露,她纖細的特質反而與蘿拉合為一體,令她與駿的互動,以及最後吹熄蠟燭的身影,將整個空間帶入一股感傷的氛圍中。

最後得提的是本戲的燈光設計,他接合了靜態攝影時常用的器材,為本戲的各個橋段營造出恰如其分的燈光,尤其是從窗外,透過玻璃間接打入室內的朦朧光線,如同是這個家庭裡,各人晦暗不明命運的一個註腳。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盧宏文

2018/08/04 15:45

點閱率:402

11100

在2小時拆裝台的挑戰下,《古林肯比》成功地利用偶戲及物件,在短時間內,帶領觀眾進入遍布浮冰的冰雪世界。在戲中出現的魚群、小女孩、北極熊、奶奶和工廠老闆等戲偶,皆極具巧思,也相當符合劇情需求,使北極熊能表現出溫柔與兇悍的特質,也讓奶奶的數次擁抱更具暖度。

舞台上,放置著三個大型的收納箱,既可當作是浮冰,將蓋子翻起時,亦能做為演出發生時的舞台,這樣只要有想像力,無物不可被轉化的特質,正是偶戲演出時的驚喜所在。而最令人驚喜的橋段,莫過於如何在幾近空台的場上,演繹出一場暴風雪,透過三位操偶師的合作,以及生活物件的運用得宜,觀眾的眼前真的出現一場狂風與大雪的合奏。

在整場沒有一句台詞的演出裡,戲偶們皆是透過肢體動作與配樂來表達當下的情緒,但也正因如此,更考驗著編導鋪展劇情的功力,以及操偶師是否能細膩的將人物間的情感傳遞給觀眾。在《古林肯比》中,常令我感受到各個角色間的關係是模糊的,比如開場時的北極熊古林肯比與小女孩,一開始我甚至有些疑惑這一人一熊是初次見面嗎?還是相識已久?後來才比較能肯定是後者。而整齣戲裡,最令人困惑的應屬小女孩與郵差相見的場景,無論是兩人的互動,或是動作的編排,都令人摸不著頭緒,究竟郵差是要送信呢?還是要把信丟掉;小女孩原先好像是想把信丟入信箱中,卻被阻止,最後小女孩把所有的信埋在雪中,郵差也加入一起埋信,著實不太能夠理解,此段劇情的用意,直到郵差開著飛機帶領小女孩離開極地尋熊,整齣戲的劇情才又連回原先的軌道上。

小女孩尋熊之旅的最後一站,來到了一間工廠,在工廠機械化的生產線中,熊的野性以及劇情前段的冰雪場景,有了極為鮮明的對照。只是當小女孩帶著熊回到極地,之前不願與熊如此近距離生活的村民再度現身,而這個衝突只透過小女孩與奶奶的幾個動作,即被化解,讓整個演出所醞釀出來的巨大張力,在此瞬間消融。這也還是回到人物關係的問題上,熊、小女孩與村民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唯有透過關係的進展、故事的延伸,才有可能導向編導所意欲前往的結尾。

演出場地:URS127玩藝工場(2小時場地)

盧宏文

2018/08/04 19:30

點閱率:456

11100

從宣傳中得知是有趣的獨立電影改編,再加上是北藝大的畢業生們組成的劇團,令我在看戲前充滿了期待,沒想到卻是迎來了如坐針氈,看得我滿臉尷尬的100分鐘。

也許是我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吧,但台上八名演員的發聲位置、咬字和說話節奏都極為相似,這造成觀眾在聽覺上的疲勞,尤其這是一齣如此依賴聲音表現來說服觀眾的戲劇。而這樣相似的表演方法,也讓劇中提到這些人各是學有專精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系統神學家等人的設定無法施展,更多時候,演員只是在裝腔作勢地演出一名年長且閱歷豐富的專業人士,這遑論要觀眾進入他們所辯證的相信或信仰。

在導演手法方面,原先電影中,的確也是聚焦於男主角家的客廳中,但電影的鏡頭語言,使得即使場景固定不變,仍能以不同的鏡位,產生推動劇情張力,或是轉變觀點的效果。在本戲中,角色們多半就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然後用著千篇一律的聲調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丟接台詞,連角色間的台詞丟接節奏亦相當穩定,使催眠的波動陣陣襲來。

最後是關於本戲在地化改編的部分,老實說,不是很能夠理解在濃濃翻譯腔台詞的籠罩下,那些試圖將文本嫁接到臺灣的嘗試,意欲何在?何不就大方坦承,這個奠基於基督教文化背景脈絡下的劇本,在臺灣搬演時,就是會遇到這並非我們文化脈絡,所以在觀點與共鳴上,始終會有隔了一層的感受。這個感受來自於文化間的差異,也影響了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所謂的在地化,我想是應該更勇敢的去面對這些障礙,而不是欲蓋彌彰試著修補,搬演西方文本時的種種縫隙。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