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肯定團隊用心且用力塞滿節目,票超所值,炒熱氣氛能力十足。
不過打從一上船,就已經稍微有些被惹到,然而對照這個跟人情味有關的演出,確實很有意思!
事情是這樣,我是第二位上船的觀眾,選了一個算是舒適的位置,表演要開始之前,音控人員搬了一個椅子放在我旁邊,直接地問我「可以移到那邊去嗎?」,實在是很突兀的要求,也顯出團隊對於場控的不夠仔細,如果一開始就決定要坐在那裏作業,那麼就應該空出來啊,而不是要觀眾移位,於是我想了一下疑惑問「為什麼?」比出一個NO的手勢,可能是過度「不近人情」,旁邊的觀眾還笑了幾聲緩緩有些緊張的氣氛(謝謝,你很有人情)。
要是其他場合要我讓,或許還有一些可能,阿可是不是要「Fuck you去你的人情味嗎」?現在要我讓,是需要我的人情還是怎樣?我拒絕以後,音控也還是很順利地坐在他的音控位置了,不過其他人可能擠了點(所以大家一起很擠這件事情發生到底是因為事情沒辦好還是我沒人情?很可惜確實是有一些台灣人會選後者喔~)。
回到演出,面對非常講求「沉浸」與「互動」,從而在其中去體驗及領悟到團隊想要給出的「勸世金言」,或甚至受到「暗示」去成為劇團演出中想要「嘲諷」對象的表演,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尤其如果我本來就是一個比較不在乎「正確」互動的人,我就很擔心要是演員跟我互動到了,但沒有辦法做出他們預期的反應,怎麼辦?
「2016台灣被票選為世界最有人情味的國家」是不是真的有其事,我不知道,不過我查到,《2017全球給予指數》調查報告(是英國調查就是了..)中將協助陌生人、慈善捐款、擔任義工的時間做為三項指標,台灣在這項調查中僅排名第五十二。
很明顯團隊想要指出與針貶的是「其實我們,我們台灣人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有人情」,然而團隊並沒有很嚴格的界定出「什麼是人情?」或是確切想要針貶哪一種「人情」現象,讓整場表演的批判失去著力點。
給出的「人情」難題,也似乎跟人情不怎麼有關係,好比賣花女橋段,一朵三百的花幫助賣花女回家你要不要?是個很好的問題啊,花不合理地貴,卻是助人,明明是個好橋段,然而團隊又為了戲劇效果,將賣花女的背景「綜藝化」,媽媽臉爛了,爸爸的癌症擴散到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這下子,給錢跟不給錢,反而又不是人情問題了,是智商問題,面對一個感覺就是誇大其辭騙你的騙子,給跟不給與人情味何關?
台灣人不給自己人搭便車,對白種人或曾經統治過我們的日本人比較友善(那個東西真叫友善嗎?),跟人情何關?這種要講到後殖民現象等等等的複雜結構性問題,真要這麼簡單化表面化嗎?
醉漢獨白跟堤防斜坡的雞狗鹿動物寓言是有意思的橋段。醉漢那段我喜歡,一唱〈樹枝孤鳥〉該明白的人就該明白了,是有可能感人的,不過過多的娛樂性及切斷情緒的髒話又立即中止觀眾情緒,期待有人接唱「我哪會安呢生?」但是沒有發生,當然。
可以理解團隊想要表達的批判力道!關於低薪關於媒體說廢話關於大人講幹話,年輕人很悶很幹,但是不是能考慮有更準確更痛快的表現方法,是不是能更深入的挖掘「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而不僅僅是「給你看看我們現在是這樣」,然後加以誇張化娛樂化博取笑聲。
又如果互動效果是讓觀眾進到一種反思跟自省裡,那這樣子的「強迫互動」(回程對於街舞表演的打賞,後於演出結束還回)方式是不是太暴力了?如果觀眾給予團隊的反應,其實也是在「表演」中「去表演」(現實中真有人會給在船上無預警的街舞表演一千塊?跟我在路上看到的街頭藝人打賞箱裡的差很多),那這樣子的互動是不是反而又輪迴到「虛偽的人情味裡」了?啊不過如果「感受到自己的虛偽性」是團隊想要表達的…好啦,雖然有點邪惡,是有其高明之處(?)
所以我說,要fuck的人情味到底是什麼?
「人情味」果真是我們完全不需要的嗎?
幹,去你的人情味,兩顆心,趕我起來,幹,不爽,扣半顆。
期待日後發展!
演出場地:大稻埕遊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