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企圖傳達普世價值,使得觀賞者能夠心有靈犀,彷彿處於臨場裡而感觸,不過編導手法卻與理念背道而馳。
劇情可從主角Fin的口中明確道出從各白、失戀到妥協的過程,甚至選用片段獨白表現心理狀態,釋放常人心中的防衛機制。然而自我和本我的表現卻沒有半點區別,語言的氾濫似乎淪為廉價且懶惰的創作,支離破碎的自言自語不斷干擾觀眾情緒,導演沒有賦予任何劇場語言,演員也將自己身體語彙抽離,整齣顯得拖沓疲憊。
本劇的獨角戲並非獨角,而是演員一一對著空氣靠著自說自話的建構其他角色(喜歡的下屬與好友),連反應和行動都是憑藉「假裝在對話」而引起。觀眾能被信服演員所建構再重構的空間、對手、情境嗎?如此疏離,表演上的雜亂無章更顯露無遺。
回歸戲的主題,最後以「愛自己」作為Fin的失戀救贖。如此普世性道德勸說,到底何謂愛自己?跟好強妥協就愛自己?空乏的核心,若只憑「私房特調」搪塞,未免太低估觀眾?
其它意見:若「説」作為重要故事傳遞利器,其他設計就不應吞噬文字。大膽選用符號明顯的配樂,加上燈光不必要的多次暗場(甚至獨幕劇的演出,讓節奏流暢,都比毫無訊息的燈暗好),甚至還有角色內心的配音(天使與惡魔的對話),演員躺在床上毫無行動,彷彿讓觀眾在聽廣播劇,如此干擾,演員若沒有意識的話,咬字、吃詞、音量不足表演更顯失色。
瘋癲與憤怒、哭泣確實是更顯人性黑暗面,但情緒是靠行動而起,若一昧用角色說什麼,就是什麼來撐起,觀眾難以信服,對年輕演員來說也是考驗。
如此只是筆者個人建議,僅作劇團及創作者參考。
演出場地:十方樂集音樂劇場